蔊菜

蔊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蔊菜
拼音拼读
hǎn cài
药材别名
野油菜、野芥草、独根菜
英文名称
Herba Rorippae
功效分类
辛温解表药
利湿退黄药
药用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蔊菜Rorippa indica (L.) Hiern的干燥全草。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较粗壮,高20~50厘米,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斜升。叶形多变化,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4~10厘米,宽1.5~2厘米,顶裂片大,边缘具不规则牙齿,侧裂片1~3对,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状抱茎,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开花时花序轴逐渐向上延伸,花小,多数;萼片4,直立,浅黄色而微带黄绿色,光滑无毛,宽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先端内凹;花瓣4,鲜黄色,宽匙形或长倒卵形,长2.5~4毫米,全缘,基部具有短而细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短粗,柱头略膨大,顶部扁平。长角果线状圆柱形,较短而粗壮,长1~2厘米,直立或稍弯曲,成熟时果瓣隆起。种子每室2行,多数,淡褐色,宽椭圆形,近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长0.5~0.7毫米,表面有凹陷的大网纹。花期4~5月(8~9月偶有开花),花后果实渐次成熟。
产地分布
生于路旁、田边、园圃、沟河边、林缘、屋边墙脚下及山坡路旁潮湿处。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5~7月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花、果混合,根细长,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色。茎纤细,具纵皱纹,表面淡绿色或带紫色。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卵形,叶片通常大头状羽裂,长5~7厘米,宽1~2.5厘米,顶端裂片较大,边缘具不规则锯齿,黄绿色。花序总状,花小,黄色。角果细圆形,红褐色,种子多数。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肝经。
功效作用
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湿退黄。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主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痛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药理研究
具有止咳、祛痰、抗菌等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蔊菜素、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成分。
使用禁忌
过量服用可出现轻微的口干、胃部不适等现象,但不影响继续治疗。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发热:蔊菜15克,桑叶9克,菊花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风湿关节炎:萍菜30克,与猪脚煲服。(《广西民族药简编》)
③治小便不利:蔊菜15克,茶叶6克,水冲代茶饮。(《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福建中草药》)
⑤治蛇头疔:鲜蔊菜捣烂,调鸭蛋清外敷。(《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佛手 fó shǒu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属理气药。

石南藤 shí nán téng
消肿止痛、驱风寒、通经络。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白首乌 bái shǒu wū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炙甘草 zhì gān cǎo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蛤蚧 gé jiè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阻益精。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北刘寄奴 běi liú jì nú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

葱子 cōng zi
温肾,明目,解毒。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川牛膝 chuān niú xī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红芪 hóng qí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