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生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生姜
拼音拼读
shēng jiāng
药材别名
母姜、鲜生姜
英文名称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功效分类
辛温解表药
药用部分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毫米;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长1 5~30厘米,宽1.5~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叶基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厘米;苞片 卵形,长约2.5厘米,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厘米,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 2厘米,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厘米,药隔 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产地分布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药材性状
生姜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捣汁冲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生姜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药理研究
生姜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止吐和抗运动病;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抗 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生姜无明显毒性。
化学成分
生姜含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5片,紫苏叶30克。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干呕哕,手足厥冷:橘皮120克,生姜240克。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千金要方》橘皮汤)
③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7升,生姜汁1升。二味相合,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④治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盐30克,生姜15克,捣碎,同炒令色变。以水一碗,煎服,甚者加童便一盏。(《赤水玄珠》姜盐饮)
⑤治腰痛:生姜1斤,捣汁120克,水胶30克,同煎成膏。厚纸摊贴腰眼敷甚效。(《串雅内编》贴腰膏)
相关中药材推荐

佛手 fó shǒu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属理气药。

石南藤 shí nán téng
消肿止痛、驱风寒、通经络。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白首乌 bái shǒu wū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炙甘草 zhì gān cǎo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蛤蚧 gé jiè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阻益精。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北刘寄奴 běi liú jì nú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

葱子 cōng zi
温肾,明目,解毒。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川牛膝 chuān niú xī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红芪 hóng qí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